阿靖 发表于 2015-4-2 06:02:21

柳州 柳侯祠

          柳侯祠是为纪念唐代曾任柳州刺史的著名文学家、思想家、政治家柳宗元而建的祀庙和著名的历史人文旅游景点。始建于唐长庆二年(822),因位于罗池畔,原名罗池庙。北宋徽宗崇宁三年(1104),追封柳宗元为文惠侯,遂改称柳侯祠。历代几经修葺,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。古建筑遗迹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。是建筑类人文旅游风景区。

公元八一五年夏天,四十三岁的柳宗元到柳州任刺史。当时这里是远未开化的南荒之地,贬放罪人的所在。这里整个被原始野林笼罩着,潮湿蒸郁,暗无天日,人烟稀少,瘴疫猖獗。这里投下多少具文人的躯体,也消蚀得无影无踪。帝王御笔一划,笔尖遥指这座宏大无比的天然监狱。但他预料,这个陌生的柳州会是他的丧葬之地。他四处打量,终于发现了这个罗池,池边还有一座破损不堪的罗池庙。他无法预料的是,这个罗池庙,将成为他的祠,被供奉千年。柳宗元在柳州,宛若一个鲁滨逊。他利用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,挖了井,办了学,种了树,修了寺庙,放了奴婢。毕竟劳累,在四十七岁上死去。柳宗元晚年干的这些事,被称为政绩。但他的政绩有点特别,每件事,都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,依照所遇所见的实情作出,并不考据何种政治规范;做了又花笔墨加以阐释,疏浚理义,文采斐然,成了一种文化现象。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,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,营业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。时间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。他死后,一代又一代,许多文人带着崇敬和疑问仰望着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,重蹈他的覆辙的贬官,在南下的路途中,一想到柳宗元,心情就会平适一点。柳州的历代官吏,也会因他而重新检点自己的行止。这些都可以从柳侯词碑廊中看到。柳宗元成了一个独特的形象,使无数文官或多或少地强化了文人意识,询问自己存在的意义。如今柑香亭畔还有一石碑,为光绪十八年间柳州府事蒋兆奎立,这位官员写了洋洋洒洒一大篇碑文,说他从柳宗元身上看到了学识文章、自然游观与政事的统一。“夫文章政事,不判两途,侯固以文章而能政事者,而又以游观为为政之具,俾乱虑滞志,无所容入,然后理达而事成,故其惠化至今”。他下快心重修柑香亭,没有钱,就想方设法,精打细算,在碑文中报了一笔筹款明细帐。亭建成后,他便常来这里思念柳宗元,所谓“每于公退之暇,登斯亭也,江山如是,蕉荔依然,见实闻花,宛如当日”,不能不说,这府事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人格,因柳宗元而有所上升。柳侯祠:分前、中、大殿三进,内有柳宗元石刻像、柳宗元塑像以及“荔子碑”等历代珍贵石刻40余方。“荔子碑”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书法,写的是韩愈《柳州罗池庙碑》中供祭祀柳宗元吟唱的《迎颂享神诗》,因唐宋三大文豪的文采神韵凝于一碑,故有“三绝碑”之称。祠后有柳宗元衣冠墓,东侧有纪念与柳宗元同称为唐二贤的政治家、柳州司户参军事刘蕡的贤良祠,并有柑香亭、罗池、讲堂、山长住房、斋房、回廊、院门等附属建筑。三绝碑:哪三绝?韩文,苏书,柳事。柳宗元好友韩愈作《柳州罗池庙碑》以祭之,碑文中有诗曰《享神诗》,诗文神采飞扬,感怀极深。北宋苏轼读其文,吟其诗,叹其事,思其人,遂挥笔书下该诗,于南宋年间由柳州本地匠人刻之成碑。碑文书法雄奇深厚,刀笔恣肆狂放,被世人推为东坡书法第一碑。该碑集三大家之韩文、苏书、柳事于一身,世所罕见,故称“三绝碑”。因其句首云“荔子丹兮蕉黄”,故亦称“荔子碑”。《享神诗》云:“荔子丹兮蕉黄,杂肴兮进侯之堂,侯之舩兮两旗,渡中流兮风泊之。待侯不来兮不知我悲。侯乘白驹兮入庙,慰我民兮不嚬以笑。鹅之山兮柳之水,桂树团团兮白石齿齿。侯朝出游兮暮来归,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。北主之人兮谓侯是非,千秋万岁兮侯无我违。愿侯福我兮寿我,驱疠鬼兮山之左。下无苦湿兮高无乾,秔余充羡兮蛇蛟结蟠。我民报事兮无怠,其始自今兮钦于世世”。柳宗元衣冠墓:唐元和十四年(公元819年)柳宗元在柳州病逝,第二年灵柩归葬长安,柳人在柳宗元灵柩原停放处修建了衣冠墓,供千秋凭吊。柑香亭:因柳宗元曾在柳州种植黄柑,所著《柳州城西北隅种甘树》诗广为流传,后人兴建“柑子堂”以颂其事。其后原址废坍,清乾隆十九年(1754)在罗池旁重建,后改称“柑香亭”。罗池:“罗池夜月”原为柳州古八景之一。韩愈在《柳州罗池庙碑》写道:柳宗元死后三年,托梦生前部将欧阳翼:“馆我于罗池”,柳州城东关的这一泓池水因此而闻名。据明代李西涯《罗池书屋记》称,古罗池“广袤可数里,澄波汀蓄,准平而鉴照其外”。当月亮升到灯台山上空,倒映罗池水面,境界冷峻空灵,于池边柳下俯仰水天皓月,乃成为绝美景致,“罗池夜月”美景由此而来。罗池也因此成为《辞源》、《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》中的条目。山长住房:柳江书院院长(山长)和学子所居和藏书之处,是一个幽雅的四合院,东侧斋房原为打理柳侯祠的开元寺僧人的住所。柳宗元:字子厚(773年~819年),祖籍河东(今山西省永济县)人,称“柳河东”、“河东先生”,因贬官柳州又称“柳柳州”,唐代文学家、思想家、政治家。唐贞元九年(793年),进士及第,授校书郎,做过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、里行等官司职。中唐时期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,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。永贞元年(805年)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,官至礼部员外郎,革新失败,同年贬任永州(今湖南省永州市)司马。元和十年(815年)改谪柳州刺史,四年后病故。在柳州任职的四年中,他兴文教、释奴婢、修城郭、植树木、移风易俗、政声颇著。在他病死柳州后的第三年,即长庆元年(821?年),地方人士按照他“馆我于罗池”的遗愿,在罗池旁建庙以作纪念。唐代就有官绅及文人墨客游历柳侯祠。宋代追封柳宗元为文惠侯,故于宋崇宁三年(1104年)改称柳侯祠。北宋时,有阳朔县令、两知邕州的陶弼到柳侯祠游览时留下了《思柳亭》、《柑子堂》等两首小诗纪念柳宗元。元代有翰林院、国史院编修、礼部郎中陈孚写的《马平谒柳侯庙》诗;曾出使安南,后任广州文学教授的傅若金写的《谒罗池庙》诗。明代有广西合事,后官至御史的韩守益写的《谒罗池庙》诗,刑部郎中戴钦写《谒柳子厚祠》诗等。清代及现代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,据不完全统计,自宋至今,历代文人墨客在游柳侯祠时留下的诗词、楹联就有183首(对)。

阿靖 发表于 2015-4-2 06:05:42
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柳州 柳侯祠